当前位置:首页 > 兴趣 > 正文

永安行“拉郎配”背后:多个难题待解

  • 兴趣
  • 2024-11-23 20:34:03
  • 2

永安行“拉郎配”背后:多个难题待解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 陶炜 南京报道

  永安行(603776.SH)拟收购上海联适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联适”)65%股权一事,对于双方来说,都不能算是一件坏事。

  对于已连续两年亏损且今年依然亏损的永安行来说,公司需要新的增长点来让公司走出困境;而对于上海联适来说,在科创板上市失败之后,被一家上市公司并购不失为一个让股东变现的途径。

  但是,这场并购也远远称不上完美。一方面,上海联适虽然是农机自动驾驶领域的龙头企业,但行业竞争激烈,公司2023年的市场份额较2022年有不少下滑,产品价格也已经是“白菜价”;另一方面,上海联适与永安行的收入规模在一个数量级上,并购后的公司治理问题也将成为一个难点。

  “感觉弱弱联合,想象空间不大。”一位多年从事投行业务的资深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双方各取所需

  对于永安行来说,公司确实急需新的增长点。近三年来,永安行的业绩一直不佳。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公共自行车系统、共享电动车系统、共享氢能自行车系统等共享出行平台服务,制充氢一体机、氢能自行车、燃料电池等氢能产品以及酒店智能门锁系统等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但在无桩共享单车的竞争下,永安行主推的有桩单车市场不断萎缩。

  永安行近两年重点发力的氢能业务也尚未能帮助公司实现整体营收增长。2021年至2023年,永安行归母净利润逐年下滑,分别约为4384.44万元、-6750.63万元和-1.27亿元,最近三年平均归母净利润为负。2024年前三季度,永安行营业收入约为3.74亿元,同比下降8.74%;归母净利润约为-2993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13元。

  与永安行相比,上海联适的现状好得多。上海联适官网显示,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首个农机智能装备行业完全实现进口替代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内较早推出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电动方向盘自动驾驶系统产品的企业。2020年至2022年,上海联适分别实现营收1.72亿元、2.20亿元以及3.15亿元;对应归母净利润则分别为2841.23万元、2280.22万元以及5284.93万元。

  如果能够并表上海联适,将能够改善永安行的财务报表。而对于上海联适来说,刚刚经历了IPO失败的他们也需要一个让股东退出的途径。

  2023年6月30日,上海联适科创板IPO申请获得受理,拟融资5.16亿元,投向高端智能装备基地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2024年7月,上海联适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公司的IPO之旅就此终止。

  “IPO失败并不代表企业没有价值,被上市公司并购意味着企业可以借助上市公司的资源进一步发展,可能是IPO失败的企业重新找到发展机会的一个途径。”传播星球董事长由曦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依然面临难题

  虽然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并购,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不少。

  首先,上海联适的市场份额并不稳定。尽管是农机自动驾驶领域的龙头企业,但公司2023年的市场份额较2022年有所缩水。根据上海联适的招股书,公司在2022年的市场份额是20.78%。而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在2024年2月2日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海联适自动驾驶系统补贴销售15452台,市场占比14.93%,数量位列第1位。与2022年相比,上海联适的市场份额下滑了近六个百分点。

  其次,农机自动驾驶的价格已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变成“白菜价”了。根据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发布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发展研究报告》,以购置补贴计,国内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市场公司数量由2019年的31家发展到2022年的58家。随着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的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中国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售价持续下降,从应用早期的十多万元每套降低到一万多元每套。

  还有,从收入规模来看,永安行和上海联适在一个数量级上,双方也各有一套自身的运行机制,又分处不同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并购后的公司治理问题将成为一个难题。

  “通常来说,被并购对象都要业绩承诺三年,那这几年原来的股东和管理团队还是掌控标的企业,不然无法做承诺,但收购方又有插手的动机和整合的需要,不然无法在三年后顺利掌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是大公司并小公司,相对还好掌控。比如,常州当地的江苏雷利并购鼎智科技,就是同行业并购+大公司并购小公司的成功范例。但如果是差不多体量的并购,又是不同行业,肯定更难整合。”南京阅微知本总经理陈月伟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带着这些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联系到永安行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回复称,与并购相关的同事都在出差,具体的情况目前不清楚。

  “企业并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双方公司的运营模式、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是否兼容;上市公司对被并购公司的改革是否会引起被并购公司的抵制,并购的价格是否合理等,都需要在整个过程中保持警惕和谨慎。”由曦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