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又诞生了一部热度与话题度齐高的电影。
11月22日,由邵艺辉执导的《好东西》正式上映,豆瓣开分9.1,是2024年截至目前国产电影的最高开分。25日,《好东西》官宣海外上映时间——11月27日起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英国、中国澳门、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陆续上映。截至11月28日,《好东西》在几天时间内已斩获微博热搜102个,讨论量达272.5万。
《好东西》剧照。
尽管热度极高,导演邵艺辉在《好东西》点映期间依然在微博表态,“我们都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虽然我的微博友圈都在刷《好东西》,但我们票房真不行,想看和预售都很低。”
待正式上映后,《好东西》票房增速渐涨,截至11月28日,票房2.28亿元,排名今年第38名。如照这样的势头保持下去,《好东西》有望冲击年度票房前三十。但即便如此,这样的票房成绩相较9.1的评分,依然难令观众满意。
邵艺辉不是第一个为票房发声的导演。就在前不久,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对电影市场现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直言,对于观众在手机上观看三分钟电影解说的现象感到“很无语”,并强烈呼吁大家重返电影院,体验大银幕、环绕音效带来的视听盛宴。张艺谋强调,“这种氛围是独一无二的,它能让电影的艺术魅力得到最完美的展现”。
导演们的呼吁并非没有原因。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下滑严重: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仅为108.6亿元,同比下降43.8%,观影人次2.65亿,同比下降43.3%,均接近腰斩。
人们已经不爱走进电影院了吗?
文 | 李一帆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经济分析师
编辑 | 李珅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遇冷和惨淡
2024年的电影市场有些出人意料,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总票房346.33亿元,同比减少24%。热门档期均遇冷,出现了近年来的“最冷五一档”“最冷暑期档”和“最冷国庆档”。
新华财经梳理了2014年至今11年来的票房和观影人次数据。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2024年票房不足400亿元,照此趋势全年票房预计为435亿元左右,对比2023年550亿元的票房,跌幅或高达115亿元;观影人次近9.5亿人次,对比2023年的13亿人次,预计跌幅达3亿人次。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评论专委会副会长、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透露,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非节假日时段,部分影院的场均观影人次甚至不足5人。
这一下滑趋势在影视上市公司财报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今年前三季度,11家头部影视公司中,10家公司营收同比下滑,8家公司净利润下滑,其中以院线业务为主的幸福蓝海、金逸影视亏损幅度分别高达281.78%和225.28%,横店影业、万达电影、中国电影等4家公司跌幅达50%以上。此外另有4家公司陷入亏损。
11家公司里“最赚钱”的光线影业,今年业绩依靠的主要还是春节档的《第二十条》,仅看第三季度业绩的话,亏损同样达到0.12亿元。
不只在中国,线下电影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难关。全球最大的院线集团AMC,第三季度营收13.5亿美元,同比下降4.1%,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金额为2070万美元;总观影人数为6510万人,同比下降11.5%;股价相比近两年内最高点跌去约85%。而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Cineworld已于去年破产重组。
2
观众“后劲不足”
相较以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受众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阿里影业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显示,从2019年至2023年,20岁以下的观众占比从8%跌至5%,20岁至24岁的观众占比从30%降至19%,而30岁以上的观众占比越来越高。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称,目前国内市场的观影年龄从21岁上升到了27.5岁,“2000年起步的中国电影产业改革,培养了大量年轻观众,尤其是大学生观众。但年轻人的观影习惯近年有所改变,从去电影院看电影变为在网上追剧、刷短视频。而彼时已经大学毕业的这批观众,在工作后仍有观影习惯,成为现在的电影消费主力。”这种“后劲不足”是票房下降的前提之一。
据新华财经统计,截至11月22日,2024年已上映533部影片,今年还有40余部电影待映,预计年度影片数不足600部。
相比去年,今年影片数量本就不多,供给量减少前提下,强片缺失更导致市场大盘严重下挫。统计显示,除春节档延续往年火热态势外,今年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的票房均表现惨淡。尤其是通常占全年票房比重超50%的最重要档期——暑期档,今年只收获了116.4亿元,相较于去年的206亿元缩水严重。
其核心原因就是强片数量较少。对比2023年,间隔约7周时间内,有《消失的她》《孤注一掷》两部票房“王炸”片上映,期间还有《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等高评分电影上映,推动暑期档票房持续上涨。而2024年只有《抓娃娃》一部爆款,《云边有个小卖部》《默杀》《异形:夺命舰》等三部主力电影的评分仅分别为4.9、6.0和7.4,档期拉新能力趋缓,因此无法保持2023年高位平稳的走势。
万达电影在其三季报公告中直言,暑期档头部爆款影片较2023年有所减少。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电影学院院长尹鸿同样表示,“由于缺乏重点影片和头部影片连续性地挑起市场热情,导致整体电影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观影热情有所下降。”
反之,近几年的电影平均票价却在不断上涨,5年时间便从36.98元涨至42.30元。年轻观影群体本就在减少,在质价比下滑的背景下,票房乏力成为大概率事件。
3
年轻人都去哪儿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流媒体成为年轻人观影观剧的重要平台。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流媒体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各大流媒体平台争夺用户的战火愈演愈烈。
近日,头部影视集团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计划将版权影片在院线下映后上线流媒体平台,以进一步增加版权收入。此举是对当前市场趋势的积极应对。随着近年来在家观看流媒体电影的观众数量急剧上升,热门电影在院线上映期内获得收入,下映后同样能借助上线流媒体取得收益倍增。
因此,除影片本身品质外,流媒体也对电影票房造成了一定影响,一个明显的表现——电影从影院到流媒体平台的窗口期在不断缩短。
2024年,票房排名较高的17部电影从院线上映到流媒体上线的间隔时间,平均为71.8天,也就是说一部电影上映两个多月后,观众就能在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平台观看。其中,《走走停停》《银河写手》等上映后1个月就上线了流媒体,《周处除三害》更是当日同步网飞上线。
相比之下,流媒体平台以更友好的价格、更便利的体验,以及随时随地可观看的自由度,在用户选择中居于优势地位。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曾经调研了1000多名年轻人的电影消费习惯,数据显示60.9%的观众网络观影频率高于每月一次、但低于每周一次,与10年前影院观影频率相当,电影观众正在从过去的影院观影向网络观影倾斜。
坏猴子影业CEO王易冰认为,现在的观众会更考虑消费一部电影的性价比和性时比:它值不值得花钱花时间进电影院,以及是第一时间就去电影院,还是等口碑稳定了再去或者等上线了再看。
2021年上映的高分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票房只有6700多万元,但豆瓣打分人数达到75万人,和票房高达24.54亿元的《第二十条》处在同一量级。前者的用户来源正是流媒体。
流媒体颠覆传统院线的浪潮几年前已经席卷海外市场。2021年,漫威电影《黑寡妇》在影院和“迪士尼+”流媒体同日上映。首周末,北美市场收入8040万美元,国际市场收入7880万美元,而“迪士尼+”平台收入为6000万美元。由于不用像院线票房一样扣除影院分成和税费,因此流媒体收入显得更为可观。也正是因为流媒体影响了院线和演员分成,院线与迪士尼矛盾迭出,主演斯嘉丽·约翰逊甚至将迪士尼告上法庭。更耐人寻味的是,同年,被喻为“视听盛宴下的权力游戏”的《沙丘1》,直接在电影上映前一天便在流媒体平台HBO Max上线,即便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强烈反对也无济于事。
此前徐峥导演的《囧妈》院线转网的发行模式获得了字节跳动支付的6.3亿元版权费,且无需与任何平台分成。“如果按照院线和片方的分成计算(43:57),这差不多相当于16亿元的票房。”业内人士分析称。
有咨询公司此前调研过用户观影偏好,结果显示有34%受调查的成年人,更愿意在影院里观看电影;剩下的66%更愿安坐家中,静待电影在流媒体上线。而吸引人们走进电影院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大银幕体验”“环绕声系统”等视听层面的原因,以及“这部电影只在影院能看到”等特殊情况。因此,流媒体对传统院线市场挤占的情况已经发生。
4
“时间争夺战”谁能胜出
移动互联网、短视频、短剧的火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影市场进行了分流。在这场“时间争夺战”上,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新鲜度更高的产品掌控。尹鸿称,“年轻人更多地被游戏、短视频、微短剧,以及其他一些形态所吸引,进电影院变得越来越有门槛和难度。”很多人看电影都会选择“倍速播放”,甚至直接在视频平台“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
阅文集团旗下新丽传媒高级副总裁、新丽电影CEO李宁则认为,电影票房下滑与线下文旅消费的火爆同样有关。旅游、演出等娱乐方式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影市场形成了竞争。携程和同程旅行的报告显示,今年暑期和十一假期,旅游市场保持高景气运行,出入境游订单也同比增长显著。同时,线下演出的火爆也分流了一部分原本可能流向电影院的观众。
但放长远看,电影市场票房的滑落并不一定意味着电影产业在衰落,如果流媒体未来能发展成为与院线同等重要的电影发行渠道,很多中小成本电影的制作压力和宣发压力将会减少,或许更容易触达观众,并带动更多年轻导演投入电影创作。
网飞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流媒体和影院之间不存在恶性竞争,两者的共融只会促使整个电影行业诞生出合适的发行模式,让各方均受益。”
展望2025年的电影市场,部分机构仍然保持乐观。中信建投研报指出,2024年影视行业供给波动,导致大盘表现平淡,但2025年国产与进口片供给均有望强势恢复。2025年春节档有望成为历史头部影片最集中的一个档期,全年国产片类型丰富且数量多;同时北美已定档多部影片,看好明年观影需求的恢复。
有话要说...